超快熒光光譜系統的核心在于利用飛秒或皮秒激光器產生的高能超短脈沖(脈沖寬度可達數十飛秒至皮秒級),準確激發樣品分子內部的電子躍遷。當分子吸收激光能量后,電子從基態躍遷至激發態,隨后通過輻射躍遷(熒光發射)或非輻射躍遷(如振動弛豫)返回基態。系統通過高靈敏度探測器(如條紋相機、光電倍增管等)實時監測熒光信號的強度、波長及壽命變化,結合可調延時線技術,準確控制泵浦光與探測光之間的時間延遲(從飛秒到納秒級),從而捕捉分子在短時間尺度內的動態過程。
超快熒光光譜系統的時間分辨率突破了傳統儀器。例如,基于飛秒瞬態吸收成像的技術,其時間分辨率可低至500飛秒(0.5皮秒),能夠清晰追蹤分子內電荷轉移、能量傳遞等過程。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該技術可實時監測激發態電子與空穴的復合、遷移及缺陷捕獲等動態,為材料優化提供關鍵數據支持。
該系統通過集成寬場顯微鏡與條紋相機,實現高通量快速成像。例如,在二維材料的研究中,飛秒瞬態吸收成像可同時獲取載流子分布(空間分辨率≤500納米)與壽命(時間分辨率≤500飛秒),揭示邊緣態激子密度更高、壽命更長的特性。這種“空間-時間-強度”三維度分辨能力,為納米材料、光電器件的設計提供了全新視角。
超快熒光光譜系統支持熒光壽命成像(FLIM)、瞬態吸收光譜(TA)、飛秒受激拉曼散射(FSRS)等多種模式。例如,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熒光壽命成像可區分蛋白質構象變化,而瞬態吸收光譜可探測非發光態中間體(如自由基、離子對),彌補了傳統熒光技術的局限。此外,系統可擴展至中紅外波段(2000-13000納米),覆蓋振動能級信息,為化學反應機理研究提供數據。
超快熒光光譜系統的優勢已滲透至多個領域:
材料科學:解析半導體、超導體等材料的非平衡態量子性質,優化光伏器件效率;
生物醫學:追蹤蛋白質折疊、DNA光損傷修復等動態過程,輔助藥物研發;
環境監測:快速檢測水質污染物(如重金屬離子、有機毒素),靈敏度達ppb級;
能源領域:研究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電荷轉移機制,提升電池壽命。